当前位置:
水利工程智慧工地解决方案
行业挑战
施工安全风险大
建设过程涉及多种重型机械作业、水上作业、高处作业等风险,施工危险性高。安全监测手段尚不完善,难以全面把控风险,易引发安全事故,需强化监测体系建设,保障施工安全。
工程巡检频次低、耗时长
工程占地范围广,进行安全、质量巡检时,效率低且耗时长久。同时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与实用的巡检工具,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
施工全局监管难题多
工程路线长、面积广,高处与地下作业频繁,施工过程复杂多变,管理难度大,要采取针对性强的管理举措,确保施工各环节安全有序。
质量要求严格
工程关乎国计民生,社会影响大,对工程质量高标准、严要求。施工中必须严格把控各质量要点,施工过程需要精细化、标准化管理。
方案概述

水利工程智慧建造体系的建设,按照水利部“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通过深度融合AI、BIM、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打造高度智能化的施工管理平台,以建设工程数字孪生系统落实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控、风险预警、监督检查,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

亮点应用
数字孪生平台
打造新一代数据自动关联、任务自动安排、完工自动填报、工程进展自动分析、项目管理辅助决策的工程决策调度指挥一体化平台,地下工程X光透视,地上地下无缝衔接,生产五要素实体模型所见即所得,实现远程管控。

使用数据中台作为底层服务中间件,以工程部位清单(WBS清单)作为数据承载基本单元,指挥平台串联计划管理模块、实际进度模块、各大场站系统模块、物资管理模块、安全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预警系统模块。在数据承载基本单元上实现上述各大模块的数据相互流转、相互关联、自主计算、自主填报、自主分发、自主协同。
阳光隧道

阳光隧道解决方案,使用Al智能识别、loT集群、UWB、视频云、多环境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实现隧道工程施工的可视化管理、透明化监控、自动化预警、智能化提效。打通隧道施工的人、机、料、法、环五大关键环节的所有数据链,力求让隧道施工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智能。




水利建设四预应急管理
基于数字孪生平台,建立以“预报、预警、预演、预案”为核心的应急保障体系,终端采集数据,模拟应急场景,针对性开展洪水、等场景的应急演练,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将施工风险前置,提高项目安全系数。
劳务管理一体化
让工人在同一空间,一站式办理信息登记、健康筛查、安全教育、安全体验和积分兑换。



混凝土“六端一体全链路闭环
以混凝土拌合站智能综合管控为核心,集成AIoT、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融合智能化操作控制系统,实现基建工程混凝土的全流程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形成原料端、配比端、生产端、工地端、试验端、决策端的“六端一体”全链路闭环,助力拌合站、基建工程项目、施工企业等多角色实现成本节约、提质增效、质量标化、科技创效。
智能大坝施工管理

坝料智能加水系统:由地磅数据采集终端、智能加水中心控制端、语音播报等硬件及应用平台组成。通过在采集控制终端与软件端协同作业,实现土石料的自动加水及数据统计,电子显示牌上显示需加水量、加水状态等信息,数据同传云端。


智能摊铺压实:基于北斗高精度实时定位和传感监测技术,获知压路机钢轮准确的三维位置及钢轮的震动量,以数字化、图像化的方式实时展示压路机行进方向、行进速度、VCV值、碾压遍数、填筑厚度等信息,引导施工,强化质量管理。

方案价值


需求牵引,数字赋能



针对水利工程建设实际业务需求,采用BIM、GIS等技术建立水利工程信息模型,对工程宏观环境与空间场景进行数字化模拟,加强工程信息模型和空间模拟数据融合,实现物理工程同步直观表达、工程建设全过程仿真模拟,支撑数字孪生体与物理体的感知互联、仿真推演、交互分析。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与水利工程建设业务融合应用,全面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智能建造和智慧管理水平。



创新驱动,促进应用



广泛应用BIM技术、IoT技术、无人机和AI智能识别研判等创新技术,围绕项目管理实际需求,提供智能温控、智能灌浆、智能碾压、自动监测、阳光隧洞、数字拌合站等一些类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人、机、料、法、环各生产要素数据自动采集、自动分析,提高项目过程管理效率,扩大管理幅度和深度。


防控风险,确保安全



广泛采用国产数据库、本地化部署、自研GIS平台等技术应用,强化系统自主可控,提高安全风险防范能力,确保项目数据安全。系统提供的多种系统化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手段,以数字化落实水利工程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