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1500余住户,节约水成本460万元,看中建七局如何用“智慧大脑”擘画“未来之城”

2022-01-13 2177

中建七局是世界500强第13位的中国建筑的骨干子企业,连续六年稳居河南省百强企业第4位、建筑行业综合实力第1位,是经营规模最大的驻豫中央企业,已具备涵盖融资、投资、设计、建造、开发、运营、服务等全流程、一体化业务集群优势,在整合建筑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中处于“链核”的核心角色。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单位等一大批省部级、国家级荣誉。

近日,由中建七局承建的河北雄安新区容西片区东北部的容西片区C单元安置房及配套设施项目C2标段项目获《中国建设报》专访,以下为原文。


1▲ 《中国建设报》电子期刊


时值寒冬,位于雄安新区容西片区东北部的容西片区C单元安置房及配套设施项目C2标段项目(以下简称“容西安置房C2标段”)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人们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雄安新区转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以来,如火如荼的建设,使容西片区宜居宜业综合城区、生态智能创新城区的雏形逐步显现。“

这是中建七局在雄安新区承接的第一个项目,我们致力于打造标杆工程,助力雄安新区成为城市建设的典范。”项目经理祁海涛表示,容西安置房C2标段,总建筑面积约39.8万平方米,总造价18.3亿元,建成后可安置住户1500余户,成为绿色宜居的公园聚落生态综合体。


640


智慧监管为项目戴上“安全帽”

施工人员人脸识别入场、无人机自动巡查、移动智能巡检……在容西安置房C2标段,一批“硬核”科技上线,建筑工地迎来“智慧变革”。

在项目智慧工地科技展示中心,一块大屏幕就能呈现整个工地的建设场景,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实时监控施工全过程。“云平台+物联网”的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将整个项目纳入“掌中”。“工地的施工全景,进入工地的人员,塔吊等各种施工设备的运转状况,气温、风向、空气质量等环境信息数据,通过网络可以及时传输到专用服务器里。”项目总工周如意说,项目和杭州品茗安控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智慧工地云平台,不仅实现了项目部对现场人、材、机等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控管理,有效降低施工安全风险,还显著提升了安全监管效率,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此外,项目装载防碰撞系统与吊钩可视化技术,通过在塔吊上面安装传感器,大臂前端安装球机实现自动跟钩。驾驶室内显示吊钩运行画面,避免盲区作业,减少塔吊操作安全事故。“我们的手机上安装了APP,通过APP可实时监测塔机运行情况。”周如意介绍说,塔机安全运行数据、重量、高度、幅度、回转等信息,一部手机尽收眼底。当塔吊可能触发碰撞事故时,防碰撞系统锁定危险源并实时预警,司机可迅速采取刹车、打回转等措施确保塔吊作业安全。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还采用倾斜摄影及无人机巡查技术,采集建设过程数据,巡航识别现场施工进度,合理优化现场施工结构。“这款黑色的无人机用来生成倾斜摄影模型,通过无人机自动飞行采集数据,实现正射影像图和三维建模,可实现坐标、距离、面积及体积等的测量。这款白色的无人机,主要进行720度全景及每日进度航拍,实时在线反映工程建设面貌及实体数据,全方位、无死角展现项目施工进度。”项目建筑信息模型(BIM)中心负责人苑士达介绍说。

在周如意看来,依托工地“大脑”——智慧工地云平台,可以实时掌握施工动态,随时沟通施工方案,使项目建设更加“快”“准”“广”,实现了更流畅、更清晰、更高效的可视化施工管理。


2▲ 品茗智慧工地云平台5.0


“工地”变“绿地”

在容西安置房C2标段施工现场,随处可见绿色地膜、降尘喷淋设备、绿化景观……“绿色”已成为工地的“主色调”。

“项目现场共设置五套PM2.5环境监测仪,所有的喷淋系统都装有联动开关,一旦现场环境超标就会自动开启雾淋系统,喷雾降尘降霾。”生产经理陈威龙表示,手机APP里可随时查看现场扬尘情况和PM2.5数据。如果指数即将达到临界值,系统会自动预警,预警信息会推送到手机APP,同时现场喷淋系统会自动或远程启动,第一时间采取降尘措施。

抑制扬尘,离不开水,如何节约用水呢?

“项目引入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建设高效融合的污水处理和雨水收集过滤系统,将处理后中水和过滤后雨水引入施工现场供水系统,用于喷淋、道路冲洗、养护等。”项目副总工陶福舟表示,经测算,使用综合用水处理系统后,节约成本约460万元。此外,项目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预制块铺装施工现场临时道路,代替现浇混凝土路面。普通的混凝土道路因使用后没有二次利用价值,绝大部分变成建筑垃圾露天堆放或填埋,而且在破碎、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飞扬问题又会造成严重的扬尘污染。尽管预制化铺装道路成本较高,但可循环使用多次,从长远来看不仅节约了成本,更保护了环境。

如今,容西安置房C2标段告别了“晴天吃土,风起喝灰”的局面:路上是太阳能灯,楼里是声控LED节能灯,用的是空气能热水器,有封闭的排水、排垃圾管道,喷淋24小时不间断……绿色成为了项目建设的“底色”。


科技点亮智慧工地

伴随“滋滋”的焊接声和飞溅的火花,一条形如鱼鳞的焊缝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容西安置房C2标段现场,施工人员正操作着“焊接机器人”专注地进行焊接作业。“焊接机器人”的机械臂紧紧“握”住焊枪,依照指令上下调节,左右移动;底座部分则紧紧“咬”住导轨匀速前进。据了解,该设备完成直径1米的管道焊接作业仅需半个小时,而传统人工作业则需要2个小时左右。

“人工焊接易受现场作业环境和人员工作状态影响,造成焊接质量波动,而自动焊接则可以保证焊接质量始终如一。”机电经理余洋解释说,使用“焊接机器人”,只要经过两三周培训,普通人也可以焊出美观合格的焊缝,但同水平的焊工往往需要几年时间来培养。

像“焊接机器人”这样的创新应用并不是个例,项目还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结构表面数据采集建模。苑士达表示,传统的测量手段是使用靠尺、测距仪等设备人工进行实测实量工作,这样的方式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并且容易出现失误。三维激光扫描仪可以对结构表面数据采集建模,一台机器、一个人,40秒就可以采集一间房间的所有实测数据,可自动生成涵盖垂直度、平整度、顶板极差等实测实量表格,极大地释放了人力,测量数据精准度更高。

为了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模型用到底”的超前、可视、模拟、验证的项目管控,项目专门成立了BIM中心,解决设计、施工、运维阶段的业务分块割裂、数据无法共享的问题。“我们采用BIM技术深化设计,形成了一整套模型数据,为智慧工地提供数据支撑。”中建七局四公司BIM中心主任朱栋表示,从前期施工场地布置开始,就已经通过BIM技术对施工场地内各工区的划分、塔吊的定位、场区道路的布置等进行建模并模拟,成功实现了三区分离、人车分流。如今,BIM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工程量的统计、临建布置、可视化交底、施工方案模拟等环节,通过BIM技术与各系统的交互、感知、决策、执行和反馈,实现了一体化、模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施工全过程管理。

经过高科技、数字化“武装”后的施工现场,实现了“眼观千路”“耳听八方”,不仅提升了工程安全质量,节约了项目管理成本,更提高了现场决策能力和管理效率。

“雄安,从一开始就是座不一样的城市。”项目党支部书记李长友感慨道,“中建七局组建了最强的团队,施工过程中投入了最优的资源,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也非常严格,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标杆工程。”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建设雄安新区也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建设者们不断创造着“雄安速度”“雄安质量”,为这座“未来之城”的建设添砖加瓦。